兜肚——中国内衣的文化代言
2009-12-19 18:53 【来源:江西教院校友】 编辑:酒徒封侯 查看:次
核心提示:世界上最早的内衣来源于[[圣经]]中伊甸园里的树叶,当夏娃在蛇的引诱下与亚当一同吃下了树上的苹果时,他们触犯了[[圣经]]的“原罪”,但也启发了他们蒙昧的思想,于是,为了遮羞,采摘树上的叶子遮挡身体,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内衣。
内衣在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
世界上最早的内衣来源于[[圣经]]中伊甸园里的树叶,当夏娃在蛇的引诱下与亚当一同吃下了树上的苹果时,他们触犯了[[圣经]]的“原罪”,但也启发了他们蒙昧的思想,于是,为了遮羞,采摘树上的叶子遮挡身体,这便是人类最早的内衣。
内衣在我国最早的文字记载始见《诗经》。商周时期,内衣叫作“泽”,《诗经》中就曾经提到过,如《秦风·无衣》“岂日无衣,与子同泽。”据汉代郑玄解释,因为这种紧贴身体的“泽”就是汉代的“亵衣”(亵,音卸xiè),因其可以吸收从体内排出的“汗泽”,故以“泽”字命名。汉代则干脆将它称之为“汗衣”,也有称“汗衫”的。据说汉高祖刘邦是“汗衫”一名词的发明者。楚汉交战时,刘邦从战场上回到营帐,一看自己的内衣,已全部被汗水浸湿,于是戏称其为“汗衫”而流传开来,汗衫就成了内衣的别称。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这么称呼。
关于内衣的起源,在《事物纪源》及《绿窗新语》等书中记载:“贵妃私安禄山,指爪伤胸乳之间,遂作诃子饰之。”这自然是后世文人的杜撰,我国古代女性在很早以前就开始使用内衣了,它随着华夏服装文明的前行而诞生,自从出现在女性的生活里,这件小小的衣物就包容着合乎人体装束的自然属性与社会习俗规定的社会属性,是深邃广奥的中国服饰文化的一部分。它发展的每一个细节,都明晰地折射着一个朝代的制度、文化、思想、观念。
内衣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种表征,又是社会心态的一种反映。它形象地显示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达到的水平和开拓的深度。中国内衣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体现人文性思想、行为的禁锢与释放的一种文化,也体现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人性的发展。古人内衣的叫法很多,不同的朝代有着不同的叫法。作为承载中国内衣文化的主体——肚兜,它的神秘源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00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宫女们都要时时勒紧腰带保持细腰状,所以也就有了“楚王好细腰”的闹剧。那个年代的束身之物应该算是现代美体内衣的雏形。

肚兜古时候称为抹肚、抹胸。《古今图书集成》抹肚条:“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音增zēng)为之,宫女以彩为之,名曰腰彩。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抹肚。” 晋崔豹古今注:抹谓之腰彩。所以,腰彩即抹肚、抹胸。古人所称的内衣与我们生活中人们习惯中说的内衣——棉毛衫裤及薄型长袖针织衫裤不同。古人把所穿着的衣服分为大衣、中衣、小衣。小衣也就是古人所说的内衣,根据东汉刘熙《释名·释衣服》讲:“中衣,言在小衣之外,大衣之中也。”由此可以看出大衣所指的就是外套,中衣指的是我们习惯中说的内衣,小衣则是指贴身内衣。所谓“内衣”,一般指平时不能轻易示于人的贴身之服。古时候穿于最贴身处的内衣,现代人叫“肚兜”,“肚兜”的叫法始行于清代。

内衣称谓的变迁表明了古代女性对胸部审美趣味的不断变化。女性的象征最凸显的部份非胸部莫属了,胸部也因此成为女性的认同核心及身体自我核心,当然也自然地成为被窥视被欲求的性感象征。从现有资料来看,为女性内衣命名始自汉朝。汉朝:抱腹和心衣;两晋南北朝:緉裆(音两liǎng);唐朝:内中或诃(音呵hē)子;宋朝:抹胸、抹肚;元朝:合欢襟;明朝:主腰、襕裙;清朝:肚兜;近代:小马甲、背心。各朝代的女性内衣可能还有更多的别名,不一一例举了。这里应说明,汉朝以前没有女性内衣专用名词,不等于没有内衣。《论语·乡党》里说“红、紫不以为亵服”,亵服就是指内衣裳。所以,古代又称内衣为亵衣。最使人感到奇怪的是,在南北朝时,妇女的内衣还有一个雅号,则“袜”。在今人眼里,往往很难理解:袜怎么会穿到身上去的呢?原来古人所穿在脚上的叫“足衣”或“足袋”,并不作“袜”,而作“韈”、“韤”。只是穿在女人身上的内衣,才称为“袜”宋朝的“抹胸”、 “抹肚”的早期写法为“袜胸”、“袜肚”。梁刘缓《敬酬刘长史咏名士悦倾城诗》中就有“袜小称腰身”的比喻。隋炀帝的《喜春游歌》中也有“锦袖淮南舞,宝袜楚宫腰”的诗句,咏的都是妇女的内衣。袜是“襪”的简化字,襪的前身为“韈”和“韤”。后两字分别为“革”、“韦”旁。在古文字中,革、韦各代表生皮和熟皮;而“襪”从衣旁,表示由织物做成。所以,从“韈、韤”到“襪”,象征古人穿袜由皮革向织物的转变。古人何时由穿“韈”变为穿“袜”?从韈字改从“衣”旁的时间看,估计在秦汉时代(或许更早)。
自魏晋南北朝以儒学独尊为内核的文化模式出现裂隙后,中国古代内衣文化开始了不为礼俗所拘的浪漫岁月。隋唐时期,凭借内衣的形制、赋色来袒露身“体,更显唐代内衣服饰文化的开放气度及人文精神中精彩绝艳的异光;宋代的由于“程朱理学”的“存天理、去人欲”的 “理学”制约,使封建专制制度进一步强化,思想禁锢愈益深重,但并没有使内衣文化黯然失色,而是以“窄、瘦、长、奇”别具中原特色,为日后的“肚兜”文化奠定了根基;明朝内衣文化中“非绣衣大红不服”的“主腰”式内衣,更体现了当时社会风尚中“导奢导淫”的生活消费理念;清末民国,既有对传统内衣的继承,又有对西方内衣文化的接纳,修身塑形、寄寓精神的“肚兜”艺术提升了中华内衣的品格。在内衣的发展历史中,无论禁锢也好,释放也好,内衣的魅力是深邃而久远的。
内衣同时也是一个时代女性身份和地位的晴雨表,女性不断改变着自己的腰肢和臀部,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与艰辛。中国古代内衣都“体”现了时代的特征。从长方形、菱形、三角形、半圆形到倒花蕾形、如意形、虎形,呈现千姿百态,纵观整个内衣文化的发展,软玉温香,精致考究,一派中国古代内衣画卷的流动展示,投射的是谦和、内敛、包容的东方式温婉美丽。中国古代内衣以一种朦朦胧胧、时隐时显、含羞内敛来抒发对美、情以及身体表现的企望。
追随中国内衣的演化轨迹,看似平淡的内衣形式演化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从汉唐到明清,中国女性内衣的称呼就发生了巨大的演变。
汉代以前:亵衣
“亵”意为“贴身的内衣”和“轻薄、不庄重”,可见古人对内衣的心态,是回避而隐晦的。从史籍记载来看,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已有穿着亵衣的习惯。《礼记·檀弓下》:“季康子之母死,陈亵衣。敬姜曰: ‘妇人不饰,不敢见舅姑,将有四方之宾来,亵衣何为陈于斯 ’命彻之。”敬姜是季康子从祖母,这个老太深明礼仪,孔子对她有很高评介。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的妇女已穿亵衣,并且在去世之后,还要备亵衣入殓,不过这种女人的内衣,通常是不能见人的,所以不能在大庭广众面前显露。在秦始皇兵马俑里,从秦兵马俑服装的领口就可以看到,这些武士外有铠(铠:音凯kǎi)甲战袍,里边也另有衣服。

汉:抱腹、心衣
汉代内衣的款式,有多种形制,人们对衣饰的追求已经开始趋向精美。这时女性的内衣比较常用的有帕腹、抱腹和心衣。汉刘熙《释名·释衣服》称:“帕腹,横帕其腹也。抱腹,上下有带,抱裹其腹,上无裆者也。心衣,抱腹而施钩肩,钩肩之间施一裆,以奄心也。”由此可见,这时的内衣有繁简之别,简单的只是横裹在腹部的一块布帕,因称“帕腹”;稍微复杂一些的,只是在帕腹上缀以带子,用时紧抱其腹,故名“抱腹”;如果在抱腹上加以“钩肩”及“裆”,则成了“心衣”。“心衣”与“抱腹”的共同点是背部袒露无后片。我们从后人所绘的《北齐校书图》中,仍可找到心衣的遗型。帕腹、抱腹和心衣,尽管有着繁简之别,但全都只有前片,没有后片,穿着这种内衣,后背部分是全部袒裸的。“心衣”的特点是以“以带吊缚”以及“以平裁式布帛遮束”。其“带”的量及位置各有不同,其“平裁式”的几何形态化布帛的分割均有变化。应该说“心衣”已经基本具备了后世内衣的特点,在汉代,还出现过一种内衣,这种内衣既有前片,又有后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因形得名,俗称“两当”,它是后世背心的最早形式。汉朝常用的内衣面料是平织绢,上面多用各色丝线绣出花纹图案(称彩绣),图案多以“爱情”为主题。

魏晋(十六国):两当
三国两晋南北时朝北方游牧民族的女性内衣 “裲裆”传人中原,后被汉族女性接受。“裲裆”、“两当”有前后两片,既可当胸又可当背”是其最显著的特点,通常为两层,夹层可衬棉,贴身保暖。“两当”与“抱腹”、“心衣”的区别在于它有后片。《晋书·五行志》称:“至元康末,妇人出两裆,加乎交领之上,此内出外也。”说的就是这种情况。穿著裲裆的人物形象,在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中有所反映,画中所绘采桑女及护桑女形象,就身穿方形裲裆。不过这种裲裆形制都比较单薄,当时还有种材质手感厚实、色彩丰富的织锦裲裆。晋人小说《搜神记》中就有描写:据说三国时在颍川(今河南长葛)一带,经常有人闹鬼,一日夜晚,魏大臣钟繇(繇:音遥yáo)外出,恰巧遇上一个“如鬼”,其“形体如生人,著白练衫,丹绣裲裆”,钟繇见之,奋臂挥刀斫砍,只见该妇一边奔跑,一边以丝绵揩血。第二天,钟繇派人沿着血迹找到一具女尸,只见其服饰依旧,只是裲裆中的丝绵被抽掉了不少,那是因为用其揩血的原故。故事内容虽然荒诞,但反映了当时妇女服饰的一些史实,由此我们知道,在当时,妇女确实穿著裲裆,而且已将其穿著在外面,裲裆的表面采用刺绣,比较考究;更主要的是在裲裆的里面,还纳有丝棉,这种裲裆,当为后世‘棉背心’的最早形式。时过一千多年,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在新疆等地,还发掘出这种纳有丝棉的“丹绣”裲裆实物,与文献记载正好相符。
反闭则是另一种内衣,这种内衣也有前后两片,不过不象裲裆那样前后分制。以带襻相联;而是前后两片缝缀,于后背开襟,穿著时在背后纽结,“反闭”一名就由此而来。《释名·释衣服》称:“反闭”,儒之小者也,欲向著之,领含于项,反于背后闭其襟也,说的就是这种内衣。

唐代:诃子
唐代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外关系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唐朝崇高的国际地位和辉煌的经济文化成就,遂使中国成为亚洲诸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和中心,而且与西北各民族往来甚密,因此而影响到唐人的装束。同时也孕育了中华文明开放的着装制度,并对后世影响颇深。
大唐女子日常服饰是衫、袄、裙,多见是上身着襦、袄、衫,而下身束裙子。裙子以红色最流行,其次为紫、黄、绿色。而襦(襦:音儒rú)到了唐代,由原来的大襟,更多的采用对襟,衣襟敞开,不用纽扣,下束于裙内,为配合外衣的穿着,唐内衣也随之改变甚大。唐代以前的内衣肩部都缀(缀:音坠zhuì)有带子,唐朝女性的“以胖为美”,所追求的并非肥胖,而是丰满,也就决定了美丽的女性不能像前朝人一样穿吊带的“心衣”,于是,唐代女人便发明了无带的内衣。唐代浪漫奔放的文化使得内衣的样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了不系带的内衣,称为“诃子”。
唐代女子喜欢穿半露胸式裙装,她们将裙子高束在胸际,然后在胸下部系一阔带,两肩、颈、上胸及后背无带且袒露,穿时由后及前,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带子系束,外披透明罗纱,内衣若隐若现。内衣面料考究,多为织锦,色彩缤纷,与今天流行的“内衣外穿”颇为相似。为配合这样的穿着习惯,内衣需为无带。 “诃子”常用的面料为“织成”,织成挺括略有弹性,手感厚实,穿时在胸下扎束两根带子束紧以支撑胸部,使两胁至腰部臀部形成诱惑的曲线。这时候的内衣功效已经有点接近今天的美体内衣了。“织成”保证“诃子”胸的上部分达到挺立的效果。这点我们可以从唐代画家周昉《簪花仕女图》里的女性就带有一种健康丰腴的自然美,她们的裙子高束在胸际,在胸部下方系一根装饰性的锦带,外穿透明绣花罗纱衫和随风飘曳的披帛,裸露的臂膀、后背与前胸若隐若现。裙子里面的“诃子”在画面上表现不出来,但这正是“诃子”的特点,“诃子”没有带子,胸际为“一字形”的包缠式。这是唐代女性那份对自身的自信与坦然,是古代女性自然形体美亮相。
据《唐宋遗史》及《绿窗新语》等书记述,这种内衣为杨贵妃所创。杨贵妃与安禄山私通,两人颇为狂悖,无意之间安禄山的指甲误伤了贵妃的胸乳, 贵妃担心被皇帝发觉,于是制诃子以遮之,后宫嫔妃未悉深情,反以为未肯露乳,觉得新奇,遂群起效之,成为一时风俗。由此可见,“遮丑”也是内衣的主要功能之一。“诃子”的美在于藏而不露,隐而不坚。从这点说来,杨贵妃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美貌的女子,起码她是深谙中庸之道的,知道美丽在这种犹疑的时刻方才显得愈加珍贵。由此可见,唐代妇女“诃子”,其作用不在护腹,而在掩胸——即遮蔽在乳,应该以杨贵妃为分界线的。我们以现代对女性胸罩的第一个正式名字“乳房支撑物”来看唐朝的“诃子”,在胸下部系一阔带,胸前有一排扣子系合,或用其他带子系束,唐朝的“诃子”应当是现代女子所用胸罩的最初雏形,“诃子”作为内衣的功效也更接近今天的女性内衣——胸罩。
宋代:抹胸
晚唐时期抹胸

现代抹胸
宋代大片土地沦为女真贵族统治领地,服饰文化也因其政治和经济因素而发生交互影响。《续资治通鉴》记载:“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来,服饰乱常,习为边戎……”,故自宋代始,女子有束胸的习惯。宋女子日常服饰:上身穿袄、襦、衫、背子、半臂,下身束裙子、裤。其面料为罗、纱、锦、绫、绢等。
宋代“抹胸”穿着后“上可覆乳下可遮肚”,整个胸腹全被掩住,因而又称“抹肚”。其实“抹肚”的早期写法为“袜肚”。用纽扣或带子系结。平常人家多用棉制品,俗称土布,贵族人家用丝质品并在其上绣以花卉。有单有夹,形式不一。五代马缟《中华古今注·袜肚》:“袜肚盖文王所制也,谓之腰巾,但以缯为之;宫女以綵为之,名曰腰綵。至汉武帝以四带,名曰袜肚。至灵帝赐宫人蹙金丝合胜袜肚,亦名齐裆”可见由来已久。“袜肚”又可称“袜腹”、“抹胸”,原似妇人所服,即指有前片无後片,上可覆乳,下可遮肚腹的内衣。後则男女皆服,如今之肚兜。这种抹胸实物在考古发掘中常有发现。如福建福州的一座女墓中所出土的一件,制为双层,表里均以素绢,内絮少量丝绵,长55厘米,宽约40厘米;在抹胸的上端及腰间,各缀有帛带,以便系扎。《金瓶梅词话》第62回,写李瓶儿患了重疾“面容不改,体尚微温,脱然而逝,身上止着一件红绫抹胸儿”,《红楼梦》写尤三组妆束:“身上穿着大红小袄,半掩半开的,故意露出葱绿抹胸,一痕雪脯”,说的都是这种内衣。
元代:合欢襟
蒙古族入主中原,服饰上既承袭汉制,又推行其本族制度。至元大德年间,蒙、汉间的士人之服也就各从其便了。元朝内衣称“合欢襟”或“合欢”由后向前系束是其主要特点。
元代的“合欢”,无论从形制还是名称上都很有煽情的味道。“合欢”后背坦露,以带子相连,肩部无带,穿时由后及前,有胸前一排扣子系合,或用襻(音盼pàn)带等系束。面料为手感厚实的织锦,图案则多为四方连续。
明代:主腰


朱元璋推翻元朝,建立大明帝国后先是禁胡服、胡语、胡姓,继而又以明太祖的名义下诏:衣冠悉如唐代形制。明代女子服饰规定民间女子只能用紫色,不能用金绣。袍衫只能用紫绿、桃红、及浅淡色,不能用大红、鸦青、黄色。带则用蓝绢布。明衣衫已出现用纽扣的式样。明代女性内衣称“主腰” 、“阑裙”,其外型与背心相似,开襟,两襟各缀有三条襟带,肩部有裆,裆上有带,腰侧有系带将所有襟带系紧后形成明显的收腰,起到调节腰部的效果,可见明代女子已深谙凸显身材之道,知道通过衣饰充分勾勒出女性具体的轮廓和曲线,使人体美充分得到展示。
主腰,其“主”是指系扣的意思,通常为宫女所穿的款式,强调刺绣装饰。《醒世姻缘传》第9回:“许氏洗了浴,点了盘香……下面穿了新做的银红绵裤,两腰白绣绫裙,着肉穿了一件月白绫机主腰。”《水浒传》27回:“那妇人便走起身来迎接,下面系一条鲜红生绢裙,搽一脸胭脂铅粉,敞开胸脯,露出桃红纱主腰”,指的或就是这种内衣。主腰作为女子内衣的称谓早在元代就有。元代戏曲家马致远在他的《落梅风》曲中就写到:“实心儿待,休做谎话儿情。不信道为伊曾害。害时节有谁曾见来?瞒不过主腰胸带”。整只曲子,以女主人公辩白的口吻,倾吐情思苦深。由此可见曲中的主腰所指的就女子内衣,“瞒不过主腰胸带”比诗词中常用的“衣带渐宽”,更坦诚直率。
清代:肚兜
女子服饰的式样及品种至清代愈来愈多,如:背心、一裹圆、裙子、大衣、云肩、围巾、手笼、抹胸、腰带、眼镜……,曾出不穷。清代“抹胸”又称“肚兜”,一般做成菱形。上有带,穿时套在颈间,腰部另有两条带子束在背后,下面呈倒三角形,遮过肚脐,达到小腹。肚兜只有前片,后背袒露,上有系带套于颈间,腰部另有两根带子,束在背后,系带的材质不一。肚兜上有各类精美刺绣,如将虎、蝎、蛇、壁虎等图案绣在兜肚上护身驱邪以祈平安,而反映情爱的荷花、鸳鸯刺绣图案则是永恒的主题。材质以棉、丝绸居多。系束用的带子并不局限于绳,富贵之家多用金链,中等之家多用银链、铜链,小家碧玉则用红色丝绢。红色为“肚兜”常见的颜色。妇女所用的兜肚,一般多用粉红、大红等鲜艳的彩色布帛制作,一些心灵手巧的年轻妇女,还常常在兜肚上绣以花纹,所绣纹样大多和爱情题材有关,如鸳鸯戏莲、和合如意等。《红楼梦》中就有这方面描写,如36回:“原来是个白绫红里的兜肚,上面扎着鸳鸯

戏莲的花样,红莲绿叶,五色鸳鸯。”秋冬之时所用兜肚,中间往往蓄有絮棉,以利保暖。
清代男子也穿抹胸,这时的抹胸称作“兜肚”,或作“肚兜”,一般也作成菱形,上端部分裁为平形,形成五角,上面两角及左右两角缀以带子,使用时上面两带系结于颈,左右两带系结于背,最下面的一角不用带子,正好遮挡住肚脐小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马甲

“小马甲”形制窄小,通常用对襟,襟上也有扣数粒,穿时将胸腰裹紧。“小马甲”进一步发展并吸收了西方内衣的某些特点。
结束语
中华的内衣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所讲的内衣也不是中华内衣文化的全部,它的文化源头也未必是我们从史料中所看到的。从服装最早的功能性——遮羞、敝体、保暖来看内衣的历史演变完全可以追溯到更远。兜肚作为中华内衣文化的代言与中华的服饰文化是一对与生俱来的孪生姐妹,是服饰文化的重要蕴涵,具有鲜明中国特色、蕴涵无穷性感精髓并掩盖古代妇女的神秘隐私。
本文地址:http://www.yf11.com/show/12/5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