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服>内衣营销>正文

营销副总的惨痛案例(2)

2008-07-19 09:49   【来源:】  编辑:  查看:

核心提示:管控好一线市场分销商的价格体系,避免跨区窜货现象的发生,砸价窜货已使产品无法加价,严重影响了销售。同时经销商认为妙脆产品原来市场价格就是1元的零售价格,市场的接受程度不容置疑,这使我们极大的增强了涨价

  管控好一线市场分销商的价格体系,避免跨区窜货现象的发生,砸价窜货已使产品无法加价,严重影响了销售。同时经销商认为妙脆产品原来市场价格就是1元的零售价格,市场的接受程度不容置疑,这使我们极大的增强了涨价的信心。但也提出了很多担忧,首先就是哈市等一线市场高达7%的返点,能不能降下来,或是提升外埠市场的返点,否则同样的终端出货价,窜货空间依然存在。但现实是外埠受到运费、管理团队等费用的高昂支出的限制根本不可能提高返点,同时一线市场受竞品的打压和竞争返点也不能降,这不仅仅是契约的问题。三个大的一线市场承担着近一个亿的销售额,和整个外埠市场份额相当,哪个份额我们都疏忽不得,同时来自一线的所有分销商都反对调整价格,认为消费者根本就不会买账,威胁说如果调整价格将寻找新的脆皮替代产品,并要求厂家退还保证金取消合同,真是左右为难。

  3. 调研消费者,寻找答案和解决的途径。

  为了更好的把涨价工作进行下去,寻找一个最为接近合理的解决方案,把调整的阵痛半径尽量缩小,也避免一个错误的决策使企业陷入动荡之中,为此我们精心组织了大规模的市场调研。市场调研在一二线市场进行,一个省会城市,二个地级市场。为了使调研更准确,我们与专业咨询智业机构充分合作,对调研的方法、调研区域、分层抽样样本的选取、专业分析工具、专业问卷的设计、调研人员的培训等等工作都规划和执行的十分精细到位,力求最精确的反映调研对象的实质问题。

  调研分析的结果出来后,大量的表格资料和总结,结论十分清晰,论证也十分有力,我们选择一份有效样本进行分析,看看我们最为关心的问题答案是什么。

  表1:消费者对妙脆价格的敏感度测试:

 

  从这份样本分析图表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高达35.7%的准客户能接受1元的价格,假设他们真的能继续购买的话,还有一大部分25.8%的有效消费者不再购买,这也让我们觉得涨价行为其实也是蛮风险的。对价格不敏感当然既不能算作不支持,更不能算作支持一边了,因为他们是边缘客户,我们虽然是大众消费品但还是主要靠忠诚消费者来支撑产品销售的。

  同时我们也作了关于脆皮产品即巧克力风味的冰淇淋在市场上的接受程度调查,如下表:

  表2:消费者最喜爱的口味调查

 

  由上表可知,消费者对巧克力口味的产品不是普遍接受的,受口感、脂肪含量等等因素的影响,它的接受度还远远低于奶味和水果味的,这就意味着接受不高的产品它的主要消费群体还是忠诚度比较高的老消费者,特别是一个畅销市场8年对的老产品,更是如此,可见风险之高,令人难以抉择。

  (四) 方案出炉了,除了担心就是担忧!

  经过董事会和销售各级领导的多次磋商和研讨,最终董事长力排众议,拍案定音:涨!涨价在寻找生机,不涨是在等死!他的观点我当时是保守赞成的,因为我即觉得风险很大,胜算不大,但一时又没有更好的办法,但调研显示的结果倒是风险在可承受范围之内。

  我们的策略是这样定型的:

  1. 主战场即一线分销市场执行23元/箱的出厂价格,这样他们还按照这个价格

  出售,每箱还多赚0.15元的返点利润,这样批发环节矛盾就解除了。外埠经销商供货价由原来的20元/箱涨到21元/箱,这样只给他们2元的行业可接受利润,同时利用销售的渠道管理力度要求经销商一致执行企业23元/箱的终端供货价。这样按照我们的预想,市场上的产品单支供货价超过0.7元,则终端就会售卖一元,否则就会进入1.5元/2支的黑洞里了,利润高了砸价,低了终端抵制。这时我们的目标只能期待一个夙愿变为现实了:那就是老百姓接受1元/支的老产品妙脆。

  2.为了能够使涨价软着陆,我们原计划执行一个促销或给经销商一个备货的阶段,但董事长以市场价格会混乱为由予以否决,但可以在市场面临消费者迟疑阶段,启动热身促销,疏通拉动渠道,提高产品的活力。在渠道管理上我们对所有产品均加刻双重标志,对于查处的窜货的客户,一次即予以取缔,这样能确保产品的市场秩序井然,避免乱价现象的出现。

  3.辅助策略:为了使涨价行动能够在相对相对平稳的情况下过渡,我们迅速启动了平面和媒体广告,在几个大中城市做了150辆车体广告,同时也在车站繁华路段甚至在某国际卖场楼顶上制作了巨型广告招牌,在哈尔滨以及长春的交通台也热播关于妙脆的形象广告,所有主体都是一个:十年精点妙脆,只需一元搞定!如果涨价成功,这百万元的广告费倒是值得的,此时我只能默默祈祷成功的艰难顺利渡过!

  (五) 方案执行了,危机真的来了!

  关于涨价行动的战斗打响的前夜,我彻夜未眠。精心布局的涨价行动执行后,我静静的守候在办公电话前,手机就放在旁边。

  一切和我想像真的一样,80%的分销商强烈抵制,拒绝进货,认为多年售卖的产品不可能涨价成功。普遍认为消费者不会买账。经销商倒是很理性,但进货频率也大打折扣,纷纷致电区域经理索要促销。

  第一天冷清,销量不及平时的30%,第二天依然,只是哈市的分销商集体到企业来理论,纷纷要求解除合约,赔偿损失,最后董事长亲自出面才使得事态平息。

  一周过去了,市场上的反馈使我们郁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市场调研的结果似乎玩弄了我们的智商,可能我们和当年可口可乐上市新配方可乐的调研有异曲同工之悲哀吧!于是我们及时启动了市场的促销,销量回升,但仍不理想。同时我们发现市场的铺市率大幅下滑,很多终端不再售卖了,原因是消费者不接受,渠道的推销热情也让人无法理解。接着分销商为了完成任务额拿到月奖,将返点和促销打包折扣,将货物流窜到各地,查证时区域经理反馈所有标志均被撕毁,一个销量巨大的产品靠单支条码委实难以查证了。

  不甘就此失败,销售部拿出最后一招,所有物流车辆集中铺市,这样我调配了30辆依维柯铺市本埠市场哈尔滨。由于渠道商的抵制以及终端的漠视,最终效果差强人意,草草收场。

  一个月过去了,销量下滑了近40%,面对涨价,销售人员承担了巨大压力,我也心力交瘁了。又一次会议协商后我下达了董事会的新决议:外埠经销商价格回落到20.5元/箱,分销市场价格下调到22元/箱,同时单箱返一元。估计下一步可能就是彻底恢复原价了,但原来的危机不但没有减少,似乎有所增加,面临日益激烈的竞争,我们战斗力在哪里?
本文地址:http://www.yf11.com/marketing/07/2570.html

关键词: 营销 惨痛

相关话题

点击排行